第719章 你们记一下……(2 / 2)

北颂 圣诞稻草人 3888 字 20天前

那么武将的谋划就会落空,说不定还会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荡平。

此外,监军制度的缺陷已经十分明显了。

我大宋跟辽国作战期间,辽国没少派人污蔑我军中的武将。

随军的监军,没少听信谣言,临机夺了武将手里的兵权。

我大宋没少在此事上吃亏。

我们既然已经敷出了血的代价,那就应该考虑考虑,监军制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继续细化监军制度。

我大宋若是要细化监军制度的话,那么革新兵制之类的话也就不需要再谈下去了。

因为我们无论商量出多好的兵制,最终也会毁于监军制度。”

朱能等人听完了曹玮的话,十分赞同的点头。

曹玮如今功臣身退,也不怕得罪人,所以他在吕夷简提到了监军制度的时候,说出了朱能等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王曾听完了曹玮的话,皱起了眉头,毫不客气的道:“朝廷若是没有监军制度,如何防备你们这些武人?石元孙叛乱,才刚刚平息。

朝廷有监军制度,约束着各军,所以石元孙在叛乱的时候,勉勉强强不过召集了五万兵马而已。

若是没有监军制度约束,石元孙能够召集到的人马,恐怕会庞大到我们难以想象。

他会带给大宋难以估量的影响。

监军制度的益处,显而易见。

若非有监军制度控制着各军,恐怕石元孙的叛乱,到现在也平息不了。”

曹玮皱眉道:“从监军制度推行至今,防了几人?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可坑害的人有多少?数值不尽!多少良将死于监军制度之下?多少良将因为监军制度的错,帮别人背了罪过,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说到此处,曹玮声音拔高了几分,大声道:“监军在战场上夺了权,吃了败仗,回朝以后,不见任何人问罪。反倒是被多了兵权的武将,被罢官,被斩首。

监军制度再推行下去,军中上下迟早会寒了心。

到时候强敌入侵,又有谁,愿意为我大宋江山赴死?”

吕夷简丝毫没有被曹玮的声音震慑到,面对曹玮的大声质问,吕夷简冷声道:“监军在战场上夺权,那也是因为武将做出了不忠之事,才引的监军夺权。

武将若是规规矩矩的做事,监军怎么可能夺其权?

监军制度推行至今,明面上防到的人,确实一只手数的过来。

可暗中防备的人,却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曹玮恼怒的道:“战场上规规矩矩做事,只会死的更快……兵法一道,奇正相辅相成,有时候需要堂堂正正作战,有时候就需要以奇谋妙计取胜。”

曹玮和吕夷简二人,说着说着就说出了真火。

二人大有一副吵架的趋势。

赵祯见此,并没有劝阻,反而下意识的看向了寇季。

寇季对赵祯淡然一笑,没有说话。

赵祯心中暗叹了一声。

他之所以在曹玮和吕夷简二人快要吵架的时候,看向寇季,那是因为,寇季早就跟他讲过,在议论兵制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吵起来。

赵祯起初还不信。

他觉得,能被他邀请到此处的臣子,皆是他的肱骨之臣,皆懂他的心思,一定会按照他的心思做事,不可能吵起来。

如今看到曹、吕二人争吵,赵祯信了。

眼见着曹、吕二人真的要吵起来了,赵祯轻咳了一声。

曹、吕二人立马闭上嘴,齐齐向赵祯施礼。

“臣君前失仪,肯请官家责罚……”

赵祯盯着曹、吕二人,严肃的道:“朕是让你们各抒己见,不是让你们吵架。要吵架,也得等所有人把话说完了以后,你们再吵。”

“臣遵旨……”

曹、吕二人在赵祯的训斥下,齐齐闭上了嘴,不再多言。

赵祯看向了王曾,“王爱卿,说说你对兵制的看法。”

王曾脸色略微一正,郑重的道:“监军制度方面,臣的想法跟吕相相仿。除此以外,臣以为,我大宋兵马数量过于庞大。

抛去守关、守城、团练、衙兵,我大宋在籍的兵马多达一百二十万左右。

算上守关、守城、团练、衙兵,我大宋的兵马早已超过了一百八十万之数。

朝廷每年拨付给各地兵马的军饷,就已经达到了岁收的四成左右。

虽说如今我大宋岁收略有增加,但是拨付给各地兵马的军饷,依旧是个大头。

朝廷养如此多的兵马,并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一百八十万兵马中,朝廷真真正正能用到的,也不过一百三四十万左右。

余下的,根本就是在浪费钱财。

朝廷不能再养着他们了,必须让他们回归民籍。

他们回归了民籍,不仅能帮我大宋增添一份岁收,也能减少军饷的开支。

一增一减之间,就能催生出百万贯的钱财。”

衙兵、守城、守关兵马,绝对是大宋兵马中最含糊的存在。

特别是衙兵和守城的兵马。

拿的是朝廷的军饷,却不归枢密院和三衙管辖,而是有地方衙门在管。

比如县一级衙门,管束衙兵和守城兵马的官员就是县尉。

朝廷对于衙兵的配合是五百人一县。

大宋朝有多少个县?

数以百计。

依照这个配额,算下来,衙兵数目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地方衙门要剿匪,缉盗的时候,一般调动的都是衙兵。

除非是匪徒实力过大,才会请调附近的驻军。

有些地方,甚至将守城的兵马跟衙兵,混为一谈的用。

但却领着朝廷双份的军饷。

守关兵马就更尴尬。

拿着朝廷的俸禄,归三衙和枢密院掌管,却不隶属于其他有番号的军队。

偶尔调动,那也是关城跟关城之间互相调遣。

守关将士的数量不多,往往以一营为单位。

重要的关城,自然有重兵坐镇。

守关将士几乎都是打杂的。

不重要的关城,就只有守关将士在。

坐镇在他们附近的兵马,没有一个承认他们是自己人,也不将其纳入自己的番号。

所以守关的将士在大宋十分尴尬。

他们有时候归当地衙门管,有时候归关城附近的驻军管,也有时候归各地安抚司衙门管。

总之,谁都能管他们,谁都不愿意管他们。

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就是因为大宋兵制的问题。

大宋兵制将他们单独提溜了出来,坐镇各地的兵马自然不可能将他们提溜进去。

因为将他们纳入到自己军中以后,会占据军中的兵额,影响人家吃空饷。

总而言之,大宋的官制乱,兵制也乱。

从而也导致了,大宋明明每年花费着高额的军饷养兵,关键时候却没有多少人可用的场面。

王曾的话,算是切中的大宋兵制的一大要害。

他的话说完,赵祯等人皆赞同的点点头。

王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后,其他人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最后才轮到了寇季。

赵祯在曹、吕二人争吵过后,挨个点名询问,留下了寇季压轴,也有他的深意。

寇季一旦开口,那就不是一两条建议,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更重要的是,寇季一旦开口,其他人几乎就没有发表见解的必要了。

因为寇季手里握着他们君臣二人,以及枢密院大小官员,研究了近一个多月的研究成果。

在轮到了寇季发言的时候,赵祯并没有开口点名。

而是看向了寇季。

其他人也纷纷看向了寇季。

寇季在所有人注视下,笑着道:“我的话可能有点多,诸位若是想记的话,可以记一下。”

吕夷简等人闻言,不以为然。

大宋朝不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所以在议论政事的时候,没有人做会议记录。

朝堂上倒是有专门的会议记录官。

不过人家主要记录的是赵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对于朝堂上发生的政务,不会用太多笔墨。

比如今天的兵制革新的讨论大会,在记录官的起居注上,很有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

某年某月某日,帝于北宸宫宴请朝简、曾、季、玮等八人,帝言兵制有缺,八人皆附之,帝随议之……

如此会议记录,那是会议记录吗?

寇季见吕夷简等人不以为然,没有再提醒,开口道:“官家要革新兵制,不是说要革新兵制中的某一条,而是全部。

只要是不利于我大宋的,都在革新之列。

我跟枢密院的同僚,商议了数日,最终将要改的兵制,以及如何改,商讨了一个大概。

我现在说出来,诸位一起参详一下。”

寇季此话一出。

吕夷简等人一脸愕然。

他们总算是明白了寇季为何会在开口前,提醒他们记一下。

寇季明显有很多话要说,多到他们的脑袋不一定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