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章 时代阴云(1 / 1)

明末英雄 女侠独孤雯 1066 字 13小时前

新朝二十三以来的十几年间比历史上的英国工业革命还要进度更为迅猛的变革让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在精神与认知手上做好足够准备。传统农业社会,从明代初年到抗战时期排除沿海和东北以外的国统区,人均铁产量几乎不会有多大变化。维持在人均六两左右的水平。而新朝二十三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新朝的铁产量则从十万吨上下的规模增加到五百万吨左右的规模,而煤炭产量在传送带代替了人力等一系列技术变革后增加到七千万吨以上的规模。南方新陆地的开发还有铁路的贯通也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新朝三十五年,规模以上棉纺织业棉布产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亿匹以上的规模,为历史1835年英国产量的六倍左右。而近三十年依赖很早就发展起来的丝制业也达到了两亿匹以上的规模,几乎相当于明治末期日本的二十倍以上,逼近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全国的产量。在上亿人口规模的新朝本土地区,丝绸已经开始代替棉布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而棉布与棉花的消费i则更多成为衣被原料及一种补充,更多则是出口海外。

尽管新朝在产业体系收入体系乃至社会分配上要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完善很多,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危机还是终究在新朝三十五年前后来临。不仅仅蒸汽菓丝和科学控温养殖在内的丝绸行业虽然还没有发生严重的过度竞争与降价,但是新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则逐渐开始因为过度竞争而带来了大范围的降价。前明时候的银价购买力大多数情况下要比新朝初年高上不少,棉布的价格也多在五分之一两左右的规模,而在新朝因为白银购买力稍有降低,在工业革命前的价格仍然维持在两钱左右的规模。可是从新朝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棉布的价格则下降了一半有余。几乎不足一钱的价格就能购买一匹布。尽管动力机械的改进使得棉布的生产效率达到每个劳动力一年能够生产上千匹布的规模,数十倍于前明时期,可是每个人的净增加值提供能力却降低到每人不过五六十两的规模,相比其他很多行当已经不及刚刚开始那样有暴利可图了。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新朝相比大多数政权更为端正而有效的执政也再也挡不住不少人的铤而走险。在南直隶东南一代虽然还显然有人敢于冒着的得不偿失的风险越轨,不过在关外、旧疆等不少地方却已经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秘密黑工厂,因为整个产业规模叫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更为庞大。在旧疆、关外等不少距离政治中心遥远距离产地中心却不算远的地方童工还是被大量运用起来。并不仅仅是咋在当地做为二等公民的外族群体,从关内拐卖包括儿童在内的人口送旧疆与关外等黑工厂的现象亦是有不少。按照新朝内情部门的估算:旧疆关外等地的棉纺织业实际从业者的规模多达百万人以上的规模,基本上由成年女工和童工组成。其中汉地诸省拐卖而来的人也多达二十万以上的规模。

棉纺织业的情况如此,远离东南政治中心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蒙古等地的煤铁矿场等地就更是如此。同历史上大多户情况不同的是,因为新朝在劳动保护和居民分配方面远远领先于时代,如果在正常的合法环境下,劳动力的成本也远远高于历史上的近代。拿战时代的普通英国非熟练工人的劳动成本折合新朝物价体系每年后入大概折合八到十两左右,而次时期虽然不少地方的工人工资都有停止的趋势,但还是超过历史上类似发展阶段近代英国的三倍之多。如果考虑到在新朝工人阶层合法劳动时间的极限包括合法加班在内仅仅每月二百五十个小时,则实际劳动力成本差距在五倍以上。

整个消费经济环境与民众待遇不同的结果不仅仅劳动成本方面的,这种环境还极大的增加了管理成本,普通劳动者阶层在拥有完善保障下的心态也大有不同了。

就这样,在新朝三十六年的广州,发生了建朝以来第一次有规模的真正意义上的“抗工”,过去新朝曾经发生过的抗工大多以消极怠工的方式存在,少有人提出明确的谈判主张。少有公开而集体性的行动,新朝三十六年开始发生在广州一带的“抗工”虽然依旧并没有伴随有上街一类的集体活动,却出现了霸占工厂、组织累似纠察队一类的执行机构、明确谈判主张等方面的特征。

在旧时广州距离东南一带的距离并不算近,即便在人力螺旋桨的时代也算是半个汉高皇帝远的地方,可是在蒸汽动力越来越多用于近海航行的情况下过去要七到十天航行半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往返的地方变成只要四五天的时间就能抵达,而在此时的新朝已经相当成熟的信号塔则让相隔两千里距离的长篇通信也往往只在一昼夜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了。

张海当然也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广州“抗工”的事情,而且也知道:这种事情自己即便不做任何处理与批示实际上也将是一种表态,因为在新潮法律体系上没有明确说法的事情从中央到地方大多会按照前朝处理这种事情的惯例来进行。因此,早就对这种事情有过预想和准备的张海这一次并没有沉默,而是做出了明确的秘密指示,第一:从新华周报到个类带有官方性质的传媒及官员不允许发表有关广州抗工任何定性的评价。第二,限制任何民间传媒对广州抗工事件否定或负面的评论与定性。第三,禁止当地官方任何机构以武力及流血事件来处理问题。

这些第一时间的批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以很快的速度就传到了广州官方以外的民间。仅仅局限于部分厂家企业的抗工运动一下子扩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