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1 / 2)

李益说:“你这身体不行的,必须得想法子根治,否则落了病根,没法长命的。”

冯凭就只是笑。

长命不长命,也都没法。这也不是自己愿意的事,只是看老天爷。

“我要求也不高,活到四十便足岁了。”

李益说:“四十?”

冯凭说:“四十,我就老了。”

李益说:“再过几年,我就到四十了。”

冯凭笑说:“女人老的快。男人过了四十还强健,女人过了四十就不能看了。”

李益笑说:“这不是你该操心,是我该操心的才对。我比你大,你现在才二十出头,我已经三十五了。等你三十多四十的时候,你还要跟一个五六十岁的男人在一起睡觉吗?你还年轻,我已经老了,你到那时也看不上我了。”

冯凭靠在他怀里,他握着她柔软的小手,贴在自己脸上,一边说话,一边用自己粗砺的下巴碾她手心,把玩她指尖。

冯凭摩擦他脸,笑说:“你知道我看上你什么?”

李益说:“英俊。”

他回答的很坦然,好像只是在说一个很普通的事实,也没有自矜。

冯凭笑,脸有些红,因为他说的是实话。

李益说:“我知道你偷偷看我,大概是喜欢我的相貌吧。”

冯凭笑,说:“是很英俊。”

李益知道自己相貌长得好。

相貌好,身材也好,他经常被称赞外貌。女人看中他,也往往是看中他的外貌。但他自己从未对此得意,并非因为谦虚,只是因为外貌的英俊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小的时候,他外貌很好,在家族中也只是默默无闻,别人找不到称赞他的地方,或者找不到话说才会说他的外貌。长大了,外貌也没有给他换来美好的婚姻或者爱情。对于公侯府的庶子来说,相貌这个东西,实在是鸡肋。有它无用,没它也行,大约只是一件没有实际用途的装饰物,给人顺眼而已。他是靠勤奋苦学成才的。

李益吻她手,说:“等我老了,五六十岁,我就不缠你了。人老了要讲体面了,不然成了老不羞,不过还是会对你好,还是心里爱你,心里装着你。”

冯凭听的有些感动,笑说:“你这模样,我料想你老了也不难看,还是体面的。我不介意你是五十六十岁,你现在五十岁,大我三十岁,我也跟你好,你信不信?我也要把你带上床。”

李益笑:“我信。没有你做不出来的事,你只是不会去找女人。”

冯凭心一热,贴在他胸膛就没说话了。

李益说:“待会我去找御医问问你的病。”

冯凭抱着他,感觉他穿上衣服,又和脱了衣服不一样。他很瘦,一身紧绷绷的肌肉,那腰细的一握,看上去跟女人有得较量,其实抱起来很硬,很结实阳刚。他四肢修长,体态舒展,肩宽背实,胳膊很有安全感,无与伦比。

第22章 试探

李益在宫中呆了一个多时辰,临到出宫时,杨信留住他,有话要单独跟他说。

杨信将他引到了内侍省。

内侍省的官署就在内宫,离太后的崇政殿不远。上午天气很不错,李益一边走,一边同杨信闲谈。杨信这几日刚刚升迁,从五品内给事升到了两品内常侍。

“杨大人最近连升三品,我还没来得及道贺。”

他笑祝贺道:“杨大人,恭喜啊,以后我得叫你杨常侍了。这宫中的事怕都有要劳杨常侍操心了。国之栋梁,你这肩上的担子不轻。”

杨信笑说:“李大人客气了。李大人这样的才是国之栋梁,我等小臣,只不过是尽心尽力伺候主子罢了,真正的朝廷大事还是要仰仗李大人才行。”

李益说:“哪里。你我都是为皇上太后效力,论亲近,杨大人比我等外臣更跟太后亲近,是我要仰仗杨常侍。”

李益说:“我听说太后把乙浑的案子交给你和司隶校尉府共同办理,可见太后很信得过杨常侍。杨常侍来日必定前途无量。”

杨信笑说:“这件案子有些特殊,交给外人,太后不能放心。”

两人谈起朝中事。

最近可是发生了很多大事。

太后垂帘听政,表面上看,没有对朝廷大开刀。铲除乙浑,也只是抓捕了主犯,并未大肆牵连党羽。但实际上的动作不小。

整个朝廷按职司分为两个系统。前朝和内宫。前朝分三省六部,六部曰吏部,曰礼部,曰工部曰兵部曰刑部。三省曰尚书、曰中书曰门下。中枢在尚书省。

尚书省的首脑是尚书令,但实际负责人另有其人,叫录尚书事。录尚书事只是加官,不能单独作为官名,如之前的乙浑官名为丞相,加官录尚书事。但只要有录尚书事四个字,即意味着督揽朝政了。

太后废除乙浑丞相兼录尚书事,另以常英、拓拔子推、高允录尚书事,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太后垂帘听政,为了进一步的收拢权力,将主要的事责从尚书往中书转移。

原来中书省只是负责前后廷衔接的事务,主要是诏书、政令的起草和修改、存档,诏令的上传下达,可说是整个朝廷中工作最密,最机要的部门。但是没有权力。

不管事,没有事权。

官员的升降、任免、考核,朝廷的用度、开支,功、刑、赏、罚,全都在尚书省。

其实事权才是最要紧的。

她第一步做的,就是将尚书省处理过的公文,交付中书审核,审核完再呈递到皇帝的御案前。又另设了门下省负责起草政令,又将上传下达的工作分属内侍省。这在实际上,就是将原来中书省的事责一分为二,一半给门下,一半给了身边亲信的宦官,实际就是攥在了自己手中,而将尚书省的工作、大部分事权转移到中书,将原来的尚书省架空了。

李益看起来官职没有丝毫变动,但实际的权责近似于录尚书事。只是构建初成,还需要慢慢调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转过来的,至少要一年半载。因为太后刚刚主政,恐株连太多,或者过多的提拔自己人,会使朝臣生疑,朝廷不稳,所以才用这釜底抽薪,另起炉灶的法子。

而内宫是她的地盘,变动就大得多了。

内宫一府六局,中枢在内侍省,也唤做内侍监。内侍监不但主管帝后的饮食起居,且已经将手伸到前朝。杨信被提拔为内常侍,参与乙浑一案的调查审理,和司隶校尉府紧密合作,而今炙手可热。

杨信今天找他倒不为公,只是为一件私事。